服务热线
010-6756 6879
简要描述: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每一次科技飞跃都是一场...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每一次科技飞跃都是一场生活方式的蝶变,也是一次产业重构的革命。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白准确地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投资“未来”,才能赢得未来。中国将如何布局和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将怎么样影响中国的发展?手捧未来产业这颗“金种子”,在创新的沃土上培育科学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果实,未来可期。
2024年1月,工业与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指出,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非常明显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换言之,未来产业就是用“明天”的技术锻造“后天”的产业,用现在的努力创造未来的辉煌。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如逆水行舟,未来产业更是各家“必争之地”。各国纷纷发力竞逐科学技术创新,加快部署关键技术新赛道,未来产业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
2019年,欧盟委员会发布《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提出集聚资源打造欧盟在“互联、清洁的无人驾驶汽车”“氢技术及其系统”等六大价值链上的领导力;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发布《高科技战略2025》,明确无人驾驶、智能诊治等10项未来产业研究;2021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明白准确地提出发展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在内的五大未来产业。
乾坤未定,机遇无限。目前全球未来产业强弱格局尚未确立,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抢抓未来经济发展机遇的主动作为,更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关键抉择。
《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提出到2027年变成全球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的目标,这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点亮了航标。
着眼“十五五”,《建议》点名了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个具体领域。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既是我国发力未来产业的关键落脚点,又是产业迭代升级的新“风口”。
近年来,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工业体系愈发完善,应用场景愈加丰富,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已具备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实力,多个细致划分领域已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
科技跃升拉动产业增值。“天宫”空间站叩问苍穹,5G通信覆盖神州大地,“中国天眼”凝视深空,“全球最快高铁”跑出中国速度……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重大前沿技术持续涌现,催生出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其中部分产业产值增速较快,正成为新支柱产业。
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未来制造领域,2024年国内原子层沉积/刻蚀装备企业销售额达到80亿元,产业规模五年内有望突破千亿;未来能源领域,氢能产业迈向万亿市场;未来空间领域,2026年我国商业航天产值将达到3.3万亿元;未来信息领域,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450亿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测算,2025年、2026年未来产业产值规模预计分别为13.4万亿元、15.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5%。
体制创新造就“弯道超车”。我国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通过持续完善新型制,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区域创新体系持续完善,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慢慢地增加,为未来产业提速超车奠定了基石。
过去,一些外国企业研发投入远超于本土企业,因此在技术上也处于一马当先的优势。如今,这一情形正在发生逆转。以华为为例,近十年其研发投入已超过12000亿元,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达到25.1%。这相当于将企业营收近1/4用来研发,这个比例远超世界上大多数科技型企业。
人才储备奠定长期优势。未来产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一直以来,我国将“一体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事业发展”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在接下来这场关乎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我们还有充足的“人才红利”可以释放。
14亿中国人,有2.4亿人受过高等教育,其中理科生占了40%,如果加上农科和医科,就占到50%以上。同时,中国还有大量尚未完全发力的人才储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参研人员占比超80%,特别是像北斗卫星、量子计算、天眼工程,团队平均岁数只有30多岁。
客观来看,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依旧存在市场培育力度不够、部分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市场主体信心不足等问题。唯有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才能在关键时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扶一把”,在“未雨绸缪”中将风险挑战化解于未然。
要牢牢扭住“原始创新”,敢于向技术探索的“无人区”挺进。发展未来产业,就是要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只有具备突出的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才能在前沿科技突破中捷足先登,在产业链条上扬起“龙头”。
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研究,充分的发挥新型制优势,体系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掌握关键专利,引领国际标准,稳扎稳打让创新的“地基”更稳更牢;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探索,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氛围,按照“探索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前瞻思维持续扩大在关键领域的领跑优势。
要紧紧盯住“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从科研到产业化之间的鸿沟,被业内称为“死亡之谷”。从未来科技到未来产业,看似一步之遥,中间却有很长的路要走。
促进转化,体制机制很关键。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推动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搭建更多技术转移平台,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堵点。
培育成果,理念革新同样重要。科研工作者与企业负责人要着眼于市场真实需求,因地制宜找准产业高质量发展赛道,既要避免“躺平”“摆烂”,也要警惕一哄而上的盲目发展和功利主义心态。只有不断壮大耐心资本,以长期主义的眼光参与市场之间的竞争,才能在这场“耐力赛”中走得更远。
要始终坚持“投资于人”,让科技更有温度,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创新发展,慢不得,也急不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做好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要求我们从始至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打造更多应用场景;也要加大科技成果在民生领域的应用,集中破解“数字鸿沟”“技术霸凌”等现实难题,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速度与人文温度的和谐统一,为老百姓创造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
立足脚下,锚定未来。未来产业中蕴藏着“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战略眼光,也体现了以主动作为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历史主动,更体现了中国人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时间价值的理解和对未来愿景的执着。我们与未来的距离,正慢慢的接近!
完美官方直播平台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兴华大街绿地财富中心B座701室Company Address: Rm701, Building B,Greenland Group,Xinghua Street, Daxing District,Beijing, China 电话:010-6756 6879 邮箱:z512008@163.com
关注我们
